道德经第一章(春秋老子)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
原文: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中,《道德经》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。这部由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经典,虽仅有短短五千余字,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,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,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,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。而其中的第一章,更是整部《道德经》的总纲,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老子思想世界的大门,引领我们探索“道”的深邃奥秘。
现代解析作者简介:户世锋,中医执业医师,道德经讲师,祖籍山东菏泽,1969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。自幼学习道家文化与中医骨科。终生致力于道德经研究与中医股骨坏死治疗研究,取得十余项国家中医治疗专利,创立“户氏蒸敷灸”治疗“股骨头坏死”体系,在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。
展开剩余88%前言:当我们翻开《道德经》,映入眼帘的便是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这句话。它宛如一声神秘的召唤,瞬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哲思的世界。老子在开篇便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,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“道”认知与应用框架。【先来认知“道”】 我们对“道”的理解,就像电影院门口的广告栏,它一直在更换。 每一张海报都在宣传一部特定的电影,代表着一个特定的信息、观点或我们对世界的总结。今天是《哪吒闹海》,明天是《大闹天宫》。广告栏一直都在,内容却在不停更换。某个总结在当下或许真实有效,但它终将被下一张海报取代。这张海报不是“道”,下一张也不是。“道”,就是这个永恒的、不断更替的过程本身。“道”抽象又具象,你的思维意识早就明白按照“道”去判断做事的对错,例如:大多数在生活中去做每一件事情以前,都会先去判断对错和是否合理,这都是以合乎“道”即“道理”来判断的。这就是对事物对错的判断,就是以你心中的“道”来做判断和决定的。例如:1. 做的事情是否违法,遵纪守法是“正道”,违法犯罪是“邪道”。2. 抽烟吸毒对身体健康有害,远离抽烟与吸毒是正“道”。3. 健康饮食是正“道”,暴饮暴食就违背“道”。但是,回到“道德经”中书本的“道”就开始犯迷糊,对自己应用的“道”进行怀疑,总感觉“生活中的道”的体会太简单,有点冒犯圣人所说的“道”。老子曰:大道至简。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,是你把“道”复杂化了。老子的“道”既是道理,是道路。(按照逻辑理论解释“道德经”第一章,逻辑模型)第一层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 概念:认知破界。破除名相执念,认知道的本质。 作用:(隐喻)灌输“有”与“无”的概念。第二层:“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”。 概念:宇宙生成。无名为始源,有名为母体,万物循环。 作用:(直观)种植“有”与“无”作用。第三层:“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” 概念:(落地)处世法则。无中观妙机,有中察边界,珍惜持守。 作用:“无”的状态考虑生发,“有”的状态考虑持守。第四层: 概念:(总结)玄同境界。有无本同源,对立统一,众妙之门开。 作用:盖棺定论:万事万物都是殊途同归。
【逻辑解析,层层递进,环环相扣】
一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,“有”与“无”道家理论开篇。1. “道不可描述与具象”的原因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都是“道”,所以说“道”有不可说。例如:从宏观的角度来看,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,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。我们被命名为“人类”,每一个体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名字。在人类存在于地球的这段时间里,我们可以讨论人类的特征和行为规律,也可以通过取名来区分不同的个体。然而,根据化石记录,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物种,如今99%都已灭绝。设想一下,如果有一天人类也不复存在了,那么那些曾经关于人类的定义和规律,岂不是也会随之失去意义?就连看似永恒的太阳,也有着自己的寿命期限。现在的太阳正值壮年,但科学家预测,50亿年后它将变成红巨星,吞噬内行星,到那时,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关于太阳的种种定义,也必将发生改变,存在即是“可名”与“可道”,不存在就是“非常名”与“非常道”。从微观层面来说,道的规律更是无处不在。饿了要吃饭,渴了要喝水,这是人体最基本的运作之道。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,身体就会发出抗议,甚至可能生病、死亡。人类的消化系统经过漫长的25万年进化,已经适应了熟食,并且懂得避免食用腐败食物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,人类胃酸的pH值在1.5 - 3.5之间,这样的酸碱度无法有效杀灭腐肉中的肉毒杆菌等病原体,食用腐败食物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。然而,道的表现形式却并非单一,而是丰富多样的。同样是进食,对秃鹫而言,它的胃酸pH值接近0,强大到甚至能溶解金属,吃腐肉反而符合它独特的生理之道;北极熊生活在极地环境中,食用生肉和高脂肪食物是它适应极寒气候的生存之道;考拉则以专食桉树叶为生,而桉树叶在其他动物眼中可能是有毒的,但对考拉来说却是维持生命的关键,这便是它独特的生存之道。老子通过这一层次的阐述,意在让我们明白: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个固定的概念,而要深刻理解“有”与“无”的相互转化才是道的本质。就像水,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,它可以呈现出液态、固态、气态三种不同的状态,但无论形态如何变化,其H₂O的本质始终未变。道,亦如此。它蕴含于万物之中,却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形式,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、变化的状态。
二:“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”。在这一层次,老子运用“有”与“无”的辩证关系,为我们解释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。“无名”,就如同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状态。在那个神秘的时刻,没有时间,没有空间,也没有物质,一切都处于一种混沌未开的状态,但这个看似“无”的状态,却蕴含着生成万物的全部潜能,它就像一颗沉睡的种子,虽然看似静止不动,却包含着长成参天大树的全部基因编码。而“有名”,则如同大爆炸之后,万物逐渐形成的过程。从最初的基本粒子,到原子、分子,再到星云、恒星、行星,最终诞生了生命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被人类观测、命名和研究。现代科学的发展,为老子的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。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,大约在137亿年前,宇宙从“无”中诞生;46亿年前,太阳系从星云中逐渐形成;38亿年前,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迹象;700万年前,人类与黑猩猩分道扬镳,走上了独立的进化之路;20万年前,智人出现在非洲大陆,从此开启了人类独特的发展历程。不仅宇宙万物的生成遵循着从“无名”到“有名”的规律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每一个事物也都经历着这样的转化过程。就拿创业来说,在创业初期,创业者往往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,这个想法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处于“无名”的状态。随着创业者不断努力,他们注册公司,打造产品,建立品牌,这个原本抽象的想法逐渐变得具体、清晰,转化为“有名”的实体。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,达到成熟阶段时,便是“有名之极”。然而,市场环境变幻莫测,企业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被市场淘汰,又重新“复归无名”。理解了这个规律,我们便能以一种更加平和、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。就如同四季轮回,冬天的寂静与荒芜(无)孕育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(有),夏天的繁茂与鼎盛(有之极)预示着秋天的凋零与衰败(无之始)。世间万物皆在这“有”与“无”的循环往复中,不断发展、变化。
三:“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”。这一层次是老子的实践哲学,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巧妙运用“有”与“无”的智慧。当我们处于“无”的状态时,比如遭遇事业低谷、面临健康问题、经历关系破裂或者失去亲人等困境,不要一味地陷入绝望和悲伤之中,而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,看到其中蕴含的转化之机。稻盛和夫在创业初期,可谓是一无所有,既无资金,也无技术,更无客户。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,而是选择静下心来,潜心研发。正是在这个看似“无”的阶段,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最终发明了新型陶瓷材料,为京瓷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常说:“逆境是上天赐予的礼物。”这正是对“于无之时观其妙”这一智慧的深刻理解和生动诠释。那么,在处于“无”的状态时,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首先,要有归零心态,放下过去的成就与包袱,像一个刚踏入未知领域的新手一样,充满好奇和热情地去学习新知识、探索新方法。其次,要学会静观内省,在宁静的环境中,静下心来,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,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。就像乔布斯,他通过人生磨炼,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、专注,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灵感,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。最后,要懂得积蓄能量,就像竹子一样,在前4年的时间里,它看似生长缓慢,实则在地下努力扎根,不断积蓄力量。到了第5年,它便会以每天30厘米的惊人速度生长,迅速长成参天大树。“常有,欲以观其徼”。而当我们处于“有”的状态时,比如拥有健康的身体、丰富的财富、成功的事业、和谐的人际关系,此时要时刻提醒自己,这些“有”都有其边界和限度,需要我们精心维护,否则就可能转瞬即逝。以健康为例,巴菲特已经90岁高龄,却依然能够坚持工作。他的养生之道别具一格,他认为快乐对于健康同样重要;同时,他喜欢打桥牌,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大脑,保持思维敏捷;此外,他还始终保持着简单的生活方式,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,以此来守护自己的健康。在事业方面,任正非管理华为时展现出了卓越的“边界智慧”。他坚持华为不上市,避免资本的干扰,让公司能够专注于长期发展;在研发上持续投入,从而让华为在核心技术上保持竞争力,来维持自己的“有”,并延长自己企业的生命线。老子在第五十四章给出了一个成功公式:“善建者不拔”,意思是创建事业要打好根基,就像特斯拉用10年时间攻克电池技术,为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;“善抱者不脱”,即保持成果要懂得边界,如华为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,确保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坚守原则,稳步前行;“子孙以祭祀不辍”,强调传承发展要形成系统,比如日本金刚组公司,传承了1400年,历经无数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,正是因为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。
四:“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 这一层次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总结,它深刻揭示了“有”与“无”的本质关系。“有”与“无”就如同硬币的两面,看似对立,实则统一,相互依存,相互转化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。呼吸中的吸气(无→有)与呼气(有→无),一呼一吸之间,维持着生命的运转。经济中的繁荣(有)与萧条(无),经济发展总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循环波动。生命中的觉醒(有)与睡眠(无),我们在觉醒时感受世界、创造价值,在睡眠中恢复精力、休养生息。创新中的破坏(无)与创造(有),只有打破旧有的模式和观念,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和价值。真正悟道的人,能够深刻理解“有”与“无”的这种辩证关系。在“无”时,他们能敏锐地看到其中蕴含的“有”,比如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,将危机转化为转机,在结束中看到新的开始;在“有”时,他们也能清醒地意识到其中潜伏的“无”,比如在成功时警惕隐患的存在,在繁荣时预见衰退的可能,在青春年少时便懂得珍惜时光,预防衰老带来的各种问题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智慧来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。在投资理财时,牛市(有)行情大好,人们往往容易盲目乐观、过度投资,此时我们要保持谨慎,避免贪婪带来的风险;熊市(无)时,市场低迷,许多人望而却步,而我们则可以抓住机会,合理布局,等待市场回升。在人际关系中,相聚(有)时,我们要珍惜彼此相处的时光,用心经营感情;分离(无)时,也要心怀祝福,相信有缘自会再相见。在健康管理方面,年轻(有)时,身体机能较好,我们更要注重养生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;年老(无)时,身体逐渐衰弱,我们则要学会调适心态,积极面对身体的变化。在事业发展中,顺境(有)时,我们要积极积累资源、提升能力;逆境(无)时,我们要保持学习的心态,不断充实自己,为下一次的崛起做好准备。万事万物都在这个规律中,这就是老子所说的“众妙之门”。当我们领悟了“有”与“无”的辩证关系,就如同掌握了一把开启所有奥秘的钥匙。这就像中医,他们深谙阴阳转化的道理,不仅能够治疗已病(有),更能够通过预防和调理,治未病(无);又像精通虚实之道的画家,他们善于在留白(无)中营造出深远的意境,又能在笔墨(有)的挥洒中展现出独特的神韵。
老子的智慧,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;又像一位智慧的长者,在我们迷茫困惑时,给予我们指引和启示。它教会我们既要在“无”中看到希望和机会,又要在“有”中把握好边界和尺度。如此循环往复,我们便能掌握生生不息的众妙之门,在人生的旅途中,更加从容、淡定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,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,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幸福。让我们深入研读《道德经》,汲取其中的智慧,让古老的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(作者声明:道德经的理解站的角度不同,看到的景象也不同,没有没有对错。本篇解析:只代表个人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解读“道德经的应用”)
作者:户世锋医生。校稿盆:穆志刚。
写于:郑州市中怀堂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心(户世锋医生版权所有)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平台
发布于:河南省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